监管层重棒挥下,对万福生科案相关中介机构和责任人开出了严厉罚单。
其中,平安证券将被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,罚没合计7650万元。此外,平安证券还拿出3亿元赔偿基金先行赔付。
对此,有资深投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,万福生科事件的发生,反映了整个行业在IPO市场快速发展之下制度缺失,以及投行领域普遍存在忽视风险的行为失范。
该负责人称,在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,保荐机构在业绩和利益的驱使下,存在“跑马圈地”,相互攀比,大干快上、仓促上马的浮躁风气。发行节奏的加快和高股价、高市盈率带动的超募佣金收益,更助推了券商这一整体急躁氛围。
“业绩至上、利益至上成为不少投行的首要甚至唯一目标。与此同时,行业整体风险控制的责任意识和理念并未得到充分强调和重视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前述投行负责人直言,保荐制下赋予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资格,很长一段时期是作为一种稀缺的通道资源而存在的。由于通道本身附有较大的政策红利价值,能够给投行带来足够丰厚收益,在此情况下,投行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最大限度地取得通道收益上,并通过对通道资源的争夺和不断提高通道周转率和利用率,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。
“由于通道收益丰厚,券商投行通过引进和增设团队和业务部门,抓住所有业务机会野蛮生长,极易形成以‘包工头’和‘生产队’特征的粗放复制的扩张模式。”该负责人称。
本报记者了解到,目前,不少券商对通道收益的过度追求,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行从管理者到从业人员都出现重数量、轻质量的导向,重视短期实现利益、长期责任意识淡薄。而各券商争夺通道造成的从业人员无序流动,更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的短视行为,忽视了对机构和平台的长期声誉维护。
此前,平安证券团队人数从投行2004年保荐制以来的49人增加到高峰期的350人,保荐代表人从最初7人增加到85人,每年的申报和发行家数从每年几家迅速激增至2010的51家、2011年的42家,连续两年居于行业第一,同时人均产能指标也攀升到行业最高水平。
在产能急剧扩张的同时,忽视质量的粗放特征也开始凸显。一切业务流程、组织架构、业绩指标也都围绕着更多、更快产出项目而设置。
在现有投行模式下,为激励各个业务团队进行业务拓展的狼性,很多以中小项目为特点的券商,主要实行项目直接提成制度,个人收益直接与项目佣金收入挂钩,按单结算、迅速兑现。
由此带来的行业潜规则就是,投行人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项目佣金的实现,因此尽可能多、尽可能快地推动项目过会发行,而不是发现问题终止项目,成为相当部分投行团队的“理性”选择。
平安证券有关人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,传统的通道投行模式已经开始逐步接近天花板,并且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风险隐患。
(消息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)